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構建了廣西“生態云”平臺,實現數據“一體化”、“部門聯動、上下協同”的特點,助力實現全區生態文明信息資源全面匯聚融合、互聯共享。
數字預警系統是“生態云”平臺下的一個應用模塊,能對廣西固定污染源自動監控平臺異常數據進行分析,追溯異常數據產生的根源,提供預警。近期,數字預警系統在對2023年3月以來廣西固定污染源自動監控平臺內一百多條異常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后給出兩條預警線索。為了驗證預警線索的準確有效性,自治區環科院飛行抽檢團隊派出專業技術骨干對預警線索涉及的兩個企業開展現場核查工作,協助數字預警系統研發公司完成現場核實。
根據預警線索,自治區環科院在對崇左市某公司氨氮在線自動監設備進行核查時,發現其量程設置上限為該公司氨氮排放標準限值,這樣不管污水中氨氮濃度多高,在線儀器的測定數據均不能超過此上限。依據相關技術規范要求,在線監測儀器量程上限應設置為現場執行的污染物排放標準限值的2~3倍。經自治區環科院對該企業開展現場核查,發放超過排放限值的質控樣考核,證實該公司存在故意修改氨氮在線自動監設備量程設置,導致自動監測數據未能真實反映污染物排放濃度,逃避執法監管。
對崇左市某公司在線自動監測系統開展現場核實
對梧州市某公司在線監測系統開展現場核查
另外,在對梧州市某公司的氨氮、總磷在線自動監設備進行核查時,發現其中多次存在測定結果超標后,出現數據缺失、設備監測不到水樣數據等異常情況,導致數據無法上傳監控平臺,同時在檢查維護記錄時發現當天無運維記錄,但在線自動監設備中卻有做核查測定記錄,證實是企業的人員違規操作儀器,人為干擾設備正常運行。
通過對此次預警線索的驗證,自治區環科院發揮固定污染源監測專業技術優勢,證實數字預警系統預警準確性較高,待系統不斷完善后,就如同給固定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裝上一雙“火眼金睛”。自治區環科院作為廣西生態環保領域的智庫單位,將充分發揮智庫作用,為全區各級環境管理部門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助力我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廣西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